什麼是膿瘡病? - Yeung Ho Hong 楊浩康
膿瘡病 (Impetigo) 是一種常見的、表淺且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細菌性皮膚感染,其典型特徵為膿皰和蜂蜜色結痂的糜爛。這種感染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 (Staphylococcus aureus) 引起,較少由化膿性鏈球菌 (Streptococcus pyogenes) 所致。膿瘡病可以分為非大皰性和大皰性兩種類型,此外,深部膿瘡病 (Ecthyma) 也是一種較深層的感染形式,會使皮膚真皮層出現更嚴重的糜爛與潰瘍。
膿瘡病主要影響幼童,但任何年齡人群均可能發生。由於病菌主要依靠直接接觸或接觸受污染的物品(如毛巾、衣物或玩具)傳播,因此,密集居住環境中更容易爆發。隨著病情發展,感染區域會出現紅腫、發癢和疼痛;這些病灶有時會因病人抓撓而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,進而加重皮膚損傷並影響外觀。
非大皰性膿瘡病通常表現為較小的膿皰,破裂後形成蜂蜜色結痂;而大皰性膿瘡病則因細菌產生的剝脫毒素作用,使得皮膚細胞分離從而形成較大的水皰。剝脫毒素主要針對細胞間黏附分子(例如desmoglein-1),導致表皮部分脫落。這兩種形式均具有高度傳染性,但臨床治療上有所不同。
治療膿瘡病的主要措施包括規律且溫和的傷口清潔,以去除結痂並保持病灶區域清潔乾燥。良好的手部衛生是防止病菌進一步傳播的重要環節。對於輕微病例,可使用外用抗菌藥膏,如過氧化氫 1% 霜 ( hydrogen peroxide 1% cream ) 或聚維酮碘 10% 軟膏 ( povidone-iodine 10% ointment ),來抑制真菌和細菌繁殖;局部抗生素如夫西地酸 ( fusidic acid ) 或莫匹羅星 ( mupirocin ) 對治療非大皰性膿瘡病也十分有效。對於大皰性或病灶較多(超過三處)的病例,則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,如阿莫西林-克拉維酸 ( amoxicillin-clavulanic acid )、頭孢氨苄 ( cefalexin )或紅黴素 ( erythromycin ),以達到全身感染控制效果。
預防措施在膿瘡病管理中同樣極為重要。保持個人及公共衛生是降低傳染風險的核心策略。家長應避免共用靠近面部的毛巾、衣物或其他個人物品,並應在孩子外出後及時用乾淨毛巾擦拭。另外,保持室內環境的清潔和適當消毒亦能有效減少病菌滋生與傳播。
許多患者和家長對於膿瘡病存在一些常見誤解,例如誤以為所有皮膚出現蜂蜜色結痂都是嚴重感染的跡象,或誤認為膿皰病灶永遠不會自行愈合。實際上,絕大部分膿瘡病病例在得到了適當護理及治療後,都能在短時間內自癒,並不會對長期健康造成影響。正確認識該疾病對於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過度治療至關重要。
例如,一位家長曾分享她的孩子在學校後出現局部紅疹與脫皮現象,經醫生檢查後診斷為足癬,但最終確認這同時伴有輕度膿瘡病。通過及時使用局部抗菌藥膏並加強衛生護理,病情得到了迅速控制,孩子的皮膚逐漸恢復正常。這類案例充分證明,早期發現和科學治療可以有效管理膿瘡病並防止病情惡化。
總之,膿瘡病是一種表淺且高度傳染性的細菌性皮膚感染,其主要表現為膿皰和蜂蜜色結痂。通過規律清潔、適當外用或口服藥物治療以及良好的衛生習慣,大多數病例都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良好的療效。家長應及早識別感染症狀,並採取預防措施,以避免病情擴散及繼發感染,從而維護皮膚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