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麼是蜂窩組織炎? - Dr Yeung Ho Hong 楊浩康 醫生
蜂窩組織炎:臨床表現、診斷與治療策略
蜂窩組織炎 (Cellulitis) 是一種常見的細菌性皮膚感染,主要影響下層真皮和皮下組織。其致病菌多為化膿性鏈球菌 (Streptococcus pyogenes) 佔大約三分之二的病例,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 (Staphylococcus aureus) 佔三分之一左右。該疾病雖屬急性炎症,但通常不具備傳染性,因為病變位於較深的皮膚層,不易通過直接皮膚接觸傳播。
蜂窩組織炎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,但最常見於四肢,且多呈單側分布。感染初期,患者可能僅感到全身不適、輕微發燒、寒顫及劇烈顫抖。隨著病程進展,局部皮膚會出現疼痛、發紅及明顯腫脹,局部可能伴隨水皰、糜爛、潰瘍甚至膿腫形成,部分病例還會出現紫斑或出血性大皰。進一步發展時,感染可能蔓延至鄰近區域,引起淋巴管炎及淋巴結腫大,呈現沿著淋巴管分布的紅色條紋,這提示病情可能已較為嚴重。
診斷蜂窩組織炎主要依賴於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,部分患者還可進行血液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肺炎、深部膿腫或其他相似疾病。值得注意的是,容易出現蜂窩組織炎的患者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、糖尿病患者及有皮膚外傷或昆蟲叮咬史的人群。這些因素會降低皮膚屏障防護,使病菌更易侵入並迅速蔓延。
治療方面,輕度蜂窩組織炎通常可通過口服抗生素治療5至10天,但在某些情況下,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持續使用抗生素直到所有感染跡象消失,有時甚至需要治療數月才能完全控制病情。對於病程較重或伴隨全身症狀的患者,必須住院使用靜脈注射抗生素,如阿莫西林-克拉維酸、頭孢菌素或萬古黴素,治療方案的選擇應根據當地常見菌種及其耐藥性,並根據培養結果進行調整。此外,輔助治療包括冷敷、適當休息及保持受感染部位清潔乾燥,也有助於減輕症狀並促進康復。
在預防方面,良好的個人與環境衛生至關重要。患者應避免與可能受細菌污染的物品接觸,如共用毛巾、衣物或床單。情況較輕時,定期清潔傷口並保持皮膚乾爽能降低二次感染風險。此外,對於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力較低者,應盡量避免皮膚外傷,及時處理小切口和擦傷,以防止蜂窩組織炎發生。
臨床案例中,一位中年糖尿病患者由於腿部皮膚破損未及時護理,導致蜂窩組織炎迅速蔓延至深部皮膚,出現高燒、寒顫及淋巴結腫大。經過及時住院治療,使用靜脈抗生素配合局部護理,病情最終得以控制並康復。這樣的案例提醒我們,及早發現和治療對預防併發症至關重要。
總之,蜂窩組織炎是一種常見且具潛在嚴重風險的細菌性皮膚感染,通過及時診斷、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以及完善的護理措施,大部分患者可以有效恢復健康。加強個人衛生、注意皮膚保護和及時就醫,是防止病情惡化及減少併發症發生的關鍵。